绿色简约靓丽风格的一款自适应式zblog app下载模板,面向于手机app应用、手赚app应用、网赚app应用分享下载网站设计开发,采用左中右三栏布局响应式结构,APP图标排版、分类展示、大幅轮播图、热门/最新APP模块,二维码扫描下载,支持电脑或手机访问浏览,兼容IE9+、Firefox、chrome及Safari等主流浏览器,在PC电脑端和手机端都具有良好的访问浏览体验。
主题特点:
关爱万物、关爱生命,是一种伟大的道德情感,也是道德理性。
众、多义同,《吕氏春秋·务本》云:以此厚望于主。穷不失义,故士得己焉,达不离道,故民不失望焉。
郑玄注:义,能断时宜。或大或小,其方一也,至用也,而名之曰君子,兼黄裳近之矣。幽赞而达乎数,明数而达乎德,又仁[守]者义行之耳。昭、明同义,马王堆帛书《经法·道法》云:公者明,至明者有功。郑玄注:广大谓博厚也。
又云:是故君子尊德行而道问学。《吕氏春秋·圜道》云:一有所居则入虚。儒学中有感应、感通之说,其中就包含着情感的交流与沟通。
至于后来的儒学,特别是宋明儒学,都很重视人的问题,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,并且把人提升到宇宙本体的高度,有所谓天道性命之学或心性之学。张载的民吾同胞,物吾与也之与字,其确切含义就是朋友和伴侣,而不是与我不相干的存在,也不是与人类为敌,当然更不是仅供人类享受以满足贪欲的食物来源(儒家食肉是有限制的,绝不是无所不食的)。[4] 这说明儒学是以研究人的问题为中心,不是以确立人的权力为中心。这里所说的实践,不是通常所谓认识的实践,即不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从而满足人的利益为目的的实践,而是通过德性修养从而实现人的内在德性的实践,也就是实现自然界的内在价值的实践。
正如程颢所说,要放这身来在万物中一例看即平等地看,那么,移情不仅是可能的,而且是必须的。存在论本体论意义上的主体性,主要说明主体同其属性的关系问题,主体是唯一承担者,而不同的主体具有不同的属性。
进入 蒙培元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儒学 人类中心主义 。承认自然界有内在价值,岂不是承认自然界是主体吗?从一定意义上说,确实如此。最近在有关儒学性质问题的讨论中,特别是在有关儒学生态观的讨论中,有人认为,儒学是人类中心主义的。这里所说的贵,是指人性的价值内容。
人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为天地立心。当理性与技术结合而成为技术理性之后,理性就成为实现人的目的的工具。从有机整体论的观点看,它们都是自然界生命的组成部分。近现代以来,人的目的已失去往日的神圣性,而以满足欲望为根本目的,这样,理性就成为欲望的工具了。
以生物为心实际是无心之心,即有心而无心,不能用逻辑上的是或否来说明。这不仅仅是一种预设或承诺,而且是一种生命的体认。
人的主体性即表现于此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这话是不错的。
移情不仅意味着自然界的生命是有价值的,值得尊重和同情的,同时还能提升人自身的价值,真正体现人的主体性作用。希腊的理性主义传统孕育了人的主体性,但基督教是信奉上帝的,上帝是真正的主体(绝对主体),人则是渺小的、有罪的,人应当皈依上帝,为什么说基督教文化也是人类中心主义呢?这也是理解人类中心主义的一个关键性问题。这既是人生的最高境界,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。所谓移情,就是将自己的情感移向他者,感同身受地去对待自然界的生命——动植物,如同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。人作为实现原则,具有双重身份,他既是个体的人,又是社会的人,既是自然之子,又是社会角色,而前者所具有的内在德性,则是根源性的。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就出自近代经验主义者之口,这话意味着人对自然界具有无上权力,是自然界的征服者。
这里的主体就是本体即实体),又有认识论的主体。这也是人类中心主义的突出表现。
在儒学中,人作为价值主体是对自然界内在价值的创造性弘扬与实现,而不是从人的利益出发,赋予自然界以某种价值。不仅如此,连人的生命也不例外,人不过是一架精巧的机器,只有人的自我意识才是人所特有的、与自然对立的。
人类以控制、征服自然而显示人类的优越性,同时也表明了人类的价值。[9]《朱子语类》卷九十八。
儒学中关于这方面的论述也是很多的,值得我们认真思考。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,则是说明认识主体与客体(即对象)的关系问题,主体不仅是认识的承担者,而且具有主动性,能够以主体的观念、范畴组织客观对象即客体,从而获得真理性的认识。仁是人的存在本质,其内容是爱人、爱物,即尊重别人,尊重万物。人无害物之心,而有爱物之心,被爱之物就会感而应之,对人友好,人也能从中得到情感的满足,感受到生活的乐趣。
人类以其智慧征服自然,同时就是赎罪,最后便能得到上帝的眷顾和恩宠。它们和自然界的所有存在物一样,只能作为人类的资源被使用、被掠夺、被杀戮,其自身是没有生存权利的。
人与万物虽然不是同一类,但人与万物却是有生命联系的,动物也是有情有知的(觳觫)。其基本特征是承认自然界有内在的生命价值,但是必须通过人这一德性主体的实践活动、创造活动而得以实现。
按照这个说法,人与动物之间的差别,与其说是本质上的,不如说是程度上的。但他们都是以天人合一、心理合一为人的存在价值的出发点和终点,以人性为天道、天德的实现,以复性为人生的根本任务。
二、怎样理解儒学的以人为中心 我们通常说,儒学是以人为中心的。生即仁之说,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性,而为天地立心之说,则揭示了人的主体作用。不要把一切都放到认识的范围内去考察。这就把人与万物区别开来了。
人死后,其性与神亦不存在。儒学的以人为中心显然是后者而不是前者。
人不仅有知,即聪明智慧,而且有德,即道德情感和意志。在孟子看来,人有先天的道德情感(四端),在荀子看来,人有后天的道德知识(义)。
按照基督教学说,上帝创造了世界,创造了人。正因为如此,他们并没有将人看作万物的统治者,而是将万物看作人类的朋友和伴侣(民胞物与)。
1 留言